創造內容 作為一種媒體素養

陳順孝
陳順孝網誌
Published in
Sep 18, 2020

--

我姐姐陳鴛鴦的蠟燭創作:https://bit.ly/3qFvEF3

我在新聞傳播系所任教,每年都會要求學生企劃自己的媒體、做出最小可行產品。有一年,有組學生半開玩笑說要做系上的《壹週刊》,我不予阻攔;到了期末,這組學生交來的報告最嚴肅、最深入。因為他們發現,作為系上《壹週刊》,理應抨擊系學會迎新晚會辦得爛、揭發某某老師上課打混,可是動筆時卻不禁躊躕再三,因為系學會長是好友,罵了怕傷感情,老師掌控成績大權,罵了怕會被當。他們碰到的,其實是記者經常遭遇的人情和權力干擾,他們親身體會了新聞產製過程中所遭受的影響因素。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中國海協會代表團來台,警方嚴厲維持治安,引爆「抗議警察暴力!捍衛自由人權!」的野草莓運動,學生群聚自由廣場搭棚靜坐,透過網路直播與網民交流。某個晚上,直播組成員打電話給我,說有事請教,我十一點趕到自由廣場,直播組不斷提問,重點在於:「直播組應該作為野草莓運動的官方宣傳機構,還是獨立媒體?」「野草莓決策小組爭吵時,應該繼續直播忠實呈現,還是停止直播來保護他們?」這些都是媒體與社運關係、新聞產製倫理的關鍵難題,在課堂講述時,學生哈欠連連,但在學運現場,學生和我熱烈討論到凌晨三點。

系上《壹週刊》涉及新聞產製的人情和權力影響因素、野草莓直播組涉及新聞產製的倫理分際,它們都是媒體素養的重要課題。這些課題,作為課堂講授、討論的議題,很難引起學生興趣;但當學生在新聞實踐中碰觸時,他們不僅興趣盎然、積極求知、深刻反思,甚至願意熬夜討論。我因此認為,媒體素養應該從做中學,應該鼓勵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產製內容,在產製過程中遭遇素養難題,然後協助學生在知識上求解、在行動上突圍。在每個人都可以是記者的網路時代,媒體素養從做中學更加重要,也更加可行。

從閱聽人到創用者

教育部二〇〇二年公布《媒體素養教育政策⽩⽪書》,將媒體素養界定為五種能力:瞭解媒體訊息內容、思辨媒體再現、反思閱聽⼈意義、分析媒體組織、影響和近⽤媒體;二〇一九年實施的新課綱,將媒體素養與資訊素養、科技素養結合,界定為: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各類媒體之能力,培養相關倫理及媒體識讀的素養,俾能分析、思辨、批判人與科技、資訊及媒體之關係。這兩個定義,都把公民界定為只能被動接收資訊的閱聽人,忽略了公民在網路時代,使用部落格、Twitter、YouTube、Facebook、Instagram、LINE、Dcard、TikTok、PTT等工具,已經蛻變成既能收訊也能發訊的創⽤者(prosumer,producer 和 consumer 之縮寫),我們因此有必要發展以創用者為導向的媒體素養。

創用者導向的媒體素養以《全球媒體與資訊素養評估架構:國家狀況與能力》為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二〇一三年結合媒體素養與資訊素養,提出這個評估架構,強調「媒體與資訊素養」的三大要素:一是近用(Access):瞭解需求,從多種來源中搜尋、獲取、存儲資訊與媒體內容;二是評估(Evaluation):理解、評估、評價和組織資訊與媒體內容;三是創造(Creation):創作資訊、媒體內容或知識,與他人交流、溝通,實踐民主參與,並監督資訊、媒體內容和知識生產。其中的創造,最能展現創用者特徵,最能發揮網路時代媒體素養的能量和價值,是本文強調從做中學的要點。

創造內容從自身出發

那麼,公民作為創用者,應該創造什麼內容來與他人交流、實踐民主參與、監督媒體產製?我覺得可以從自身出發,報導自家故事、探討社區議題、探索切身議題、發展個人志趣,以下舉例說明:

一、報導自家故事:⼆〇⼀六年,強颱莫蘭蒂侵襲台灣,花蓮玉里農⽥慘遭淹沒,但沒有媒體報導;青年農夫謝銘鍵於是自拍受災影片,他游泳進入⽔淹及胸的稻⽥,拔出泡⽔的稻⼦,說明稻⼦泡⽔會造成「空包彈」、沒收成,他配樂⾃嘲「我想哭,但是哭不出來」;影片放上Facebook,超過百萬⼈次觀看,報紙電視紛紛引用報導,玉里災情這才得到注意。

二、探討社區議題:宜蘭北城國小老師李易倫,帶領五位小學生拍攝紀錄片,探討農舍越蓋越多,破壞農地農用原則的問題,以及雪山隧道通車十年對宜蘭土地的衝擊,他常要求學生四點起床到校集合、分工認養農夫自己找方法約訪、訪問農夫前一起發想排演、甚至分工操作空拍機攝影,孩子們無怨無悔。他們完成的紀錄片《田‧滿》贏得二〇一五年神腦基金會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國小組全國金牌獎,李易倫藉此引導孩子,用熟悉的科技關心家鄉人事物。

三、探索切身議題:二〇一九年學測成績公布前夕,高雄中學和高雄女中等校學生聯合發表「終結放榜新聞:拒絕成功模板,停止製造神話」專文,質疑媒體每年炒作「哪間學校有多少個滿級分」,彷彿成功只有一個樣子,而且忽略原生家庭的階級、經濟狀況對成績的影響;他們邀請校長連署,不主動提供學生成績給媒體報導,希望終結對成功的狹窄定義。這個行動得到多位校長連署,也贏得輿論支持,改善了媒體的不當報導。

四、發展個人志趣:二〇一二年,高師大附中國中部二年級的凃峻清,把他對鐵道的興趣編成《鐵道青年》雜誌,《鐵道青年》強調親身訪查,會不定期舉辦踏查活動,雜誌以踏查內容為主,穿插鐵道趣味及入門知識;到了二〇一九年,凃峻清已經長成大學生,而且當選台大學生會會長,他接受雜誌訪問時,提到十四歲創辦《鐵道青年》的經驗,強調找到對知識和興趣的「熱情」才是學習的開端。

積極正向的媒體素養

公民創造內容,通常是發覺媒體的疏漏(如忽略偏鄉災情)或偏差(如過度吹捧滿級分),或為實踐自己的理念(如關懷故鄉土地)和志趣(如熱中鐵道踏查);實際創造內容時,可以體會建構媒介真實的流程、影響因素(如人情和權力)、倫理分際(如宣傳還是監督);創造並分享內容,還可以監督媒體產製、與他人交流、實踐民主參與(如高中生導正放榜新聞),如此,不僅可以從實作中學習媒體素養,還能從批判媒體報導,走向創造自己的正向新聞,這是更積極的媒體素養。

期待更多公民、更多學生,用創造內容來實踐積極的媒體素養。

原文發表於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資源網:https://mlearn.moe.gov.tw/TopicArticle/PartData?key=10630

--

--

陳順孝,人稱阿孝,種過田、擺過地攤、編過報紙頭版、當過電視台董事、做過新媒體監事,現任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簡歷:https://axiao.tw/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