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體創業的五個模式

陳順孝
陳順孝網誌
Published in
9 min readJun 26, 2021

--

中華傳播學會明早有個專題座談「新聞的危機與重建之道」,我以〈新聞創業的專業探險:台灣新創媒體的五個模式〉為題發表看法,以下是我的簡報和文稿:

我姐姐陳鴛鴦的蠟燭創作:https://bit.ly/3qFvEF3

2021年5月18日,發行量曾經高達71萬、稱霸台灣報壇的《蘋果日報》,因大量廣告被網路巨頭攫奪而去,黯然宣布紙本停刊(蘋果新聞網,2021年5月14日);同月7日,擁有11家報紙、16家雜誌,幾乎獨佔新加坡報刊市場的新加坡報業控股(SPH)也因網路衝擊、五年營收減半,宣布將從上市公司轉型為非營利組織,向公共和私人來源尋求資金,以支持高質量新聞產製(Ho, 2021, May 7)。

連報業市場霸主和幾近獨佔者都被迫停刊、轉型,顯見傳統大眾媒體的商業模式不再可行。大眾媒體的商業模式是CAR(Jarvis, 2016/ 陳信宏譯,2016:269):以內容(Content)吸引閱聽眾(Audience),當閱聽眾達到一定數量就可以獲取廣告營收(Revenue)。CAR模式盛行百餘年,但在網路時代失靈,媒體即使以內容吸引到閱聽眾,廣告也未必會來,因為網路巨頭鯨吞了多數廣告。早在2012年上半年,美國所有報紙與雜誌的廣告營收總額,就輸給Google一家公司;澳洲近期的調查也發現,網路廣告超過八成被Google和Facebook賺走(Richter, 2012, November 12;中央廣播電台,2020年12月16日)。

面對巨變,媒體除了以集體力量,或像澳洲藉由國會立法,向網路巨頭爭取應得的內容授權費用外(中央社,2021年2月25日);還可以勇敢創業,探索新聞專業發展的新可能。霍格(Anne Hoag)將媒體創業定義為「創建並擁有一個小型企業或組織,其活動至少為媒體市場增添了一種聲音或創新」(Hoag, 2008: 74);《媒體失效的年代》作者賈維斯(Jeff Jarvis)認為,未來新聞機構應專門化、專業化、群體合作,而且規模要盡可能小,才能夠永續經營(Jarvis, 2014/ 陳信宏譯,2016)。以小巧規模、專線內容探索媒體營收的創新模式,成了新聞專業轉型再生的關鍵策略。

西班牙在金融海嘯期間,超過1萬1千名記者失業,但同一時期,有454家新聞網站創刊(Casero-Ripollés, etc, 2016);台灣也有許多新聞創業者,勇於進行專業探險,為優質新聞找活路。我先後擔任新創媒體《關鍵評論網》、《報導者》監察人,曾主編《新聞創業相對論》一書,收錄18位創業者的對談,也曾執行科技部計畫《我就是媒體:公民傳播權的理論與實踐》,對新聞創業進行過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從中窺見五種媒體新創模式:

一、孫窮理與小額捐款模式:孫窮理,在《台灣立報》工作時遭集體資遣,參與抗爭,1997年創立《苦勞網》,整理自己抗爭資料、報導其他社運新聞,逐步發展成台灣社運資訊中心;初期幫非營利組織架站維生,部落格崛起、人人皆可架站後,轉而發展定期定額的小額捐款模式:專人處理捐款、帳目公開徵信、經常報告工作成果;2015年離開《苦勞網》另創《焦點事件》,從社運論述轉向深度解釋、資訊圖解,持續發展小額捐款模式。同樣倚重小額捐款的,還有關注社會運動的《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強調技職教育和技能發展的《技職3.0》等。

二、馮小非與社會企業模式:馮小非,九二一地震時投入重災區南投中寮重建工作,打工賺錢辦《中寮鄉親報》,之後接受新聞局委託辦《小地方新聞網》、募款和申請國科會補助辦《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最後決定發展社會企業型媒體來自給自足:2011年創辦《上下游》新聞市集,一面報導農業和食品安全議題,一面開發和銷售小農產品,但堅持新聞與業務分離,新聞多次獲獎,市集營收也足以支撐媒體運作。同樣採取社會企業模式的還有科普媒體《泛科學》,以付費課程、知識活動、益智電商賺錢維生。

三、周欽華與線上訂閱模式:周欽華曾任職科技公司、當過律師,2015年開辦台灣第一家線上訂閱制媒體《有物報告》,邀請超過150位主筆共同書寫;2017年因多人書寫品質不穩定,將《有物報告》停刊,幾個月後轉型成立《科技島讀》,改為周欽華自己一人書寫,從台灣角度報導和解析國際科技產業的商業模式,繼續發展線上訂閱制:多數內容限定付費訂戶閱讀,少數內容免費開放瀏覽以擴大接觸層面;2021年5月,因健康因素、寫作倦怠,再將《科技島讀》停刊,準備再次轉型。同樣實施訂閱制的新創媒體,還有關注中港台議題的《端傳媒》。

四、何榮幸與基金會模式:何榮幸曾任自由時報記者、台灣新聞記者協會首任會長,在記協創辦《目擊者》雜誌;之後擔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成立調查記者室;2012年不滿報老闆公器私用而辭職,轉任《天下雜誌》總主筆,創立《獨立評論@天下》網站;2015年集資創辦《報導者》,著重深度調查報導,以基金會形態運作,收入主要來自企業家和民眾捐款,所有捐款者「不擁有、不干預、不回收」,此外也有償授權其他媒體使用內容。基金會經營的媒體還有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旗下的《低碳生活部落格》,只是台達電基金會除了媒體還有其他業務。

五、楊士範與創投模式:楊士範:曾任《CNET Taiwan》執行主編、《商業周刊》數位內容編輯部資深編輯,2013年和曾任國際企業總經理的鍾子偉共同創立《關鍵評論網》,進行新聞內容策展、廣邀外部作者駐站,同時以創投模式,在國內外進行多輪募資,吸引《華盛頓郵報》前任總編輯布勞奇利(Marcus Brauchli)、媒體發展投資基金(MDIF)創辦人維奇尼克(Sasa Vucibic)、新浪網共同創辦人蔣顯斌等人投資並加入董事會,藉助他們的資金、人脈和經驗,從兩人創業的小網站發展成擁有台灣版、香港版、東南亞版、國際版的中型媒體。

總體來看,這些小巧靈活的新創媒體,正在將媒體的商業模式從「綜合內容→吸引閱聽大眾→獲取廣告營收」轉向「專線內容→服務特定社群→贏得新型營收」,新型營收可以是捐款、電商、課程、活動、訂閱費、內容授權費等等,一個媒體可能專攻一種(如《焦點事件》專注捐款),也可能兼用多種(如《泛科學》兼作課程、活動、電商),他們以勇氣、創意和毅力,為媒體市場增添了新的聲音和創收模式。

新創媒體發展有成,還會持續創業,形成集團。例如《泛科學》團隊陸續再辦《公益交流站》、《娛樂重擊》、《旅飯》、《泛科技》、《美食加》;《關鍵評論網》團隊新辦生活風格網站《ELD》後,又陸續購併網路趨勢觀察媒體《INSIDE》 ,以及《運動視界》、 《癮科技》;這種由一個個專線媒體組成的新創媒體集團,若能持續繁衍,可望發展成新型大眾媒體。

部分大眾媒體,也開始嘗試內部創業,自創小巧新媒體探路。例如:天下雜誌群,除了擁有《天下雜誌》、《康健雜誌》、《Cheers》、《親子天下》四本雜誌外,《天下雜誌》網站也發展出企業突圍、OFF學、創新學院、微笑台灣、換日線、CSR@天下、獨立評論@天下等子頻道,各自服務不同的讀者,部分頻道還實驗不同的創收模式。

這些新聞創業者,開發的商業模式能夠支撐媒體營運,做出的報導也贏得越來越多的新聞獎項,為專業媒體轉型再生開創新可能。

然而,新聞創業在台灣還在萌芽階段,只有台大、中正、輔大等少數大學開設相關課程,沒有教育訓練、創業育成、研究開發的專門機構,也沒有新聞創業同業組織,創業者大多孤軍奮戰、獨力探路;期待新聞學界、業界、政府、社會能夠協力,成立新聞產業研發組織、鼓勵媒體創業研究、推動媒體創業教育、資助多元媒體發展,營造健全的媒體創業生態系,讓小而美的專線媒體百家爭鳴、分進合擊,共同開創群星閃耀的下一個媒體盛世。

參考文獻

中央社(2021年2月25日)。〈澳洲通過媒體議價法 Google臉書刊登新聞須付費〉。《中央社》,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2250022.aspx

中央廣播電台(2020年12月16日)。〈澳洲槓上 Google 和 Facebook,媒體新法將迫社群龍頭付費〉。《科技新報》,網址:https://technews.tw/2020/12/16/australia-new-policy-will-force-google-and-facebook-to-pay/

陳信宏譯(2016)。《媒體失效的年代》。台北:天下文化(原書:Jeff Jarvis 〔2014〕. Geeks Bearing Gifts: Imagining New Futures for News.)

蘋果新聞網(2021年5月14日)。〈《台灣蘋果日報》給讀者的一封信:忍痛決定本月18日起停刊〉。《蘋果新聞網》,網址:https://tw.appledaily.com/property/20210514/C7SRK6HJQZGZJEJAAGHZMAF6JY/

Casero-Ripollés, A., Izquierdo-Castillo, J. & Doménech-Fabregat, H. (2016) .The Journalists of the Future Meet 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 Journalism Practice, 10:2, 286–303, DOI: 10.1080/17512786.2015.1123108

Ho, G. (2021, May 7). SPH to restructure media business into not-for-profit entity to support quality journalism.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sph-to-restructure-media-business-into-not-for-profit-entity

Hoag, A. (2008). Measuring media entrepreneur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 10(2), 74–80.

Richter, F.(2012, November 12). Google Rakes In More Ad Dollars Than U.S. Print Medi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tatista.com/chart/709/googles-ad-revenue-since-2004/

--

--

陳順孝,人稱阿孝,種過田、擺過地攤、編過報紙頭版、當過電視台董事、做過新媒體監事,現任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簡歷:https://axiao.tw/about